從哭泣中建立緊密的親子關係
孩子大哭,除了抱,還可以做甚麼?
「所有健康的嬰兒都會哭。如果他們不哭,我們才需要擔心——沒有孩子在成長中不曾哭過的。」RIE育兒法的創辦人Madga Gerber曾經這麼說。
每位父母都曾經歷過嬰兒不斷哭泣,或孩子失控發脾氣這種地獄般的日子。很多父母的本能反應,是用盡各種方法去取悅孩子,試圖止住孩子的淚水;又或者威脅要懲罰孩子、或屈服於孩子的要求、以避免孩子情緒爆發…
然而,這樣做真的可取嗎?
哭泣是孩子跟我們溝通的方式
很多育兒專家都提出,哭泣其實是孩子的溝通方式,用來表達各種思想和情感。即使孩子已能說話,很多時候他們卻仍然會選擇以哭鬧來吸引我們的注意,來跟我們保持聯繫。
RIE育兒法的理念,是尊重每個孩子獨一無二的個性,並且認為孩子從出生那天開始,就已經是一個完整和獨立的個體,能夠與我們建立思想及心靈的聯繫,並且應該獲得作為一個人的尊重。
因此,RIE育兒法鼓勵父母對孩子的哭聲存有好奇心,而非恐懼。對於很多父母而言,最大的挑戰是讓孩子感受自己的情緒。
Magda Gerber說:「讓孩子自由宣洩負面情緒吧!」
這跟大多數人的自然反應相違背,但卻正正是RIE育兒法的重點(但不代表能做出破壞性行為)。
請注意,RIE反對任由孩子哭泣,不理不睬。RIE只是鼓勵家長容許孩子哭泣,這兩者之間是完全不同的。
RIE育兒法是一套非常全面,而且細致入微的方法。 如果孩子在哭,他們並不需要我們去幫他停止哭泣。我們要做的是試圖找出孩子哭泣的原因,並且用我們平常待人處事的同一套方式,與孩子進行互動,這才是真正尊重孩子的做法。
讓孩子擁有哭泣的權利
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表達和釋放我們的情感,也會有想哭泣的時候,並且希望能被他人所暸解及接納。
哭泣是一種良好的生理宣洩,嬰兒會利用哭泣來釋放能量和自我安撫。當你確定孩子並非因為饑餓,或有任何身體不適,那你不妨容忍他的哭聲,並尊重孩子有哭泣的權利,讓孩子有自由地釋放負面情緒的機會。
我們必須給予孩子一個訊息 ─ 我們相信孩子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,我們會在旁邊陪伴他支持他。當孩子哭完了,就會離開父母的懷抱,重新開始探索,彷彿沒事一樣,再次玩得興高采烈!
這一套應對哭泣的方式並不容易,但無論是嬰幼兒、幼童、青少年、你的配偶或好友,都希望能得到這樣的對待。當我們情緒低落時,其實並不需要旁人協助處理這些負面的情緒,我們希望的是自己的感受能得到接受和認同,並能有空間去好好宣洩自己的情緒。
所以,善意安慰孩子「不要哭」,試圖停止孩子的淚水,這對孩子其實並沒有實質幫助,如果孩子真的感到不OK,並不會因為你說幾句話就能改變。而且,這種否定孩子感受的回應,可能會令孩子內心感到矛盾不安,無法理解自己的感受,甚至害怕自己的情緒。
要讓孩子的情緒健康發展,我們想帶給孩子的訊息是 ─ 無論是多黑暗和惡劣的情緒,我們都會願意去聆聽、理解及接受。孩子在長大中必定會遭遇到挫折及難過,我們的角色只是陪伴在側,而非代替孩子解決問題。這樣做,才能夠讓孩子擁有最健康的童年。要在孩子長大後,仍然能繼續保持緊密的聯繫,其實就是樣簡單。
從溝通中建立緊密的親子關係
學習與孩子溝通,需要時間和耐性,而且必須懂得自我克制。抱起孩子來止住淚水,是很容易做到的事。但當我們習慣了每次都立即制止孩子哭泣,就會失去加深親子聯繫的機會,並且無法傳達以下這些訊息*:
我相信你會告訴我你需要甚麼。
我想聽你道出心中所想。
你哭的時候,我不會感到驚慌。
我相信你有能力處理這種情況,我會在旁支持你。
我正在注視著你。
我想瞭解你。
我想認識你。
只有這樣,才能跟孩子建立緊密的親子關係,令孩子生出安全感。
下一次孩子大哭,你不妨跟他說:「我在這裡,我想幫助你,但我不知道你需要甚麼,請嘗試告訴我。」
*摘錄自Janet Lansbury 的文章 "Would You Pick Up This Crying Baby?"
原文:
I trust you to tell me what you need.
I want to hear what you have to say.
I won’t wither or panic when you cry.
You are capable of handling this situation with my support.
I am paying attention.
I want to understand.
I want to know you.
伸延閱讀:《7個冷靜面對哭泣的原因》